低温雨雪、森林火灾12月需警惕这些自然灾害风险
时间: 2025-01-07 18:24:04 | 作者: 国家电网
12 月,我国进入冬季,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风险。低温雨雪灾害、森林火灾、凌汛风险、海洋灾害以及地质灾害等,这些自然灾害可能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首先,从低温雨雪灾害风险来看,预计 12 月份,华北大部、东北北部和西南部、华东北部、西南地区中西部、西北地区东南部、西藏东南部、新疆北部、内蒙古东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有阶段性强冷空气影响我国。东北、内蒙古东部、西北大部、新疆等地发生低温雨雪灾害等风险较高。强冷空气的来袭,可能带来暴雪、冻雨等恶劣天气,给交通、农业、能源等领域带来诸多挑战。交通方面,道路积雪和结冰会导致路面湿滑,影响车辆行驶安全,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农业方面,低温可能会对农作物造成冻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能源领域,为了应对低温天气,居民取暖需求增加,可能会引起能源供应紧张。
其次,森林草原火灾风险也不容忽视。综合天气趋势、火灾规律和火源特征等因素,12 月份浙江西部、安徽西南部、江西大部、福建西北部、湖北东南部、湖南南部、广东北部、广西大部、贵州南部、云南东南部的部分地区森林火险等级较高;全国草原火险等级较低。虽然冬季气温较低,但在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干燥、林下可燃物堆积等原因,森林火灾的风险依然存在。若发生森林火灾,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还会威胁到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相关地区应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加密巡山护林频次,加强野外火源管控,持续打击野外违规用火行为,强化森林防火责任落实。
再者,凌汛风险也是 12 月份要关注的重点。预计 12 月份,黄河上游内蒙古河段将于 12 月出现首封,首封日期较常年同期偏晚;东北地区嫩江、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等主要江河将于 12 月中旬底前全线封冻。在封河期,需要密切监测江河的水位变化,做好各项防范准备工作,确保防凌安全。凌汛有几率会使河水漫溢,冲毁堤坝,给周边地区带来洪涝灾害。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凌汛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海洋灾害风险也不可小觑。预计 12 月份,受冷空气等因素影响,我国近海海域将发生 4 - 5 次灾害性海浪过程。辽东湾和黄海北部将于 12 月上旬出现初生冰,渤海湾和莱州湾将于 12 月下旬出现初生冰,辽东湾最大浮冰范围 25 - 35 海里,黄海北部最大浮冰范围 5 - 15 海里。灾害性海浪和海冰的出现,可能会对海上交通、渔业生产等造成影响。海上交通方面,大浪有几率会使船舶倾覆,海冰可能会损坏船舶的船体。渔业生产方面,海浪和海冰可能会破坏渔网、养殖设施等,给渔民带来经济损失。
最后,地质灾害风险也需要引起重视。预计 12 月份,广西北部、重庆东部、云南西北部、西藏南部、甘肃南部、青海东部等地局地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地质灾害最重要的包含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可能会对周边的居民和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在这些地区,应加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及处置工作,持续做好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 “三同时” 要求。
总之,12 月份我国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风险,各地区、各部门应格外的重视,加强监测预警,做好防范准备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预计华北大部、东北北部和西南部、华东北部、西南地区中西部、西北地区东南部、西藏东南部、新疆北部、内蒙古东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这些地区发生低温雨雪灾害的风险较高。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如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感冒、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还可能诱发心理病症,冰面或雪地反射紫外线会造成眼角膜损伤。
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为显著。首先会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常见的有感冒、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如果这种恶劣天气维持的时间较长,还可能诱发抑郁、无助、心理失衡等多种心理病症。此外,冰面或雪地反射的紫外线会造成眼角膜损伤,使人产生流泪、刺痛、畏光等症状。同时,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还会加重慢性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等慢性病的症状。
在低温雨雪冰冻期间,人们需要做好防护措施。使用采暖和加热设备时,要小心使用并保持烟道畅通和必要通风等。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即便外出也最好采用公交车或轨道交通工具出行,应尽量避免自行车出行或步行出行,防止摔伤等意外发生。注意保暖,尤其是保护好身体末梢,如手部、脚部和头部等。同时,要加强营养、多饮水,增强身体免疫力。对于亚健康和脆弱人群,亲属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交流,应避免他们独自外出,同时关注他们的饮食起居。如果发现不适,应尽快就医。如遇到事故或危险状况,要尽快拨打 “120” 求助。
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降落到地面上立即冻结成冰,给大地披上一层 “冰衣”。冻雨对公路交通出行的影响非常大,会导致路面结冰,使路面变得非常滑,严重影响驾驶安全。车辆容易打滑,甚至失控,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如果冻雨持续时间比较久或强度较大,路面可能会被完全覆盖,导致交通中断。车辆无法通行,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可能会给交通运输带来巨大的损失,降低运输效率,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受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内蒙古多条高速路段实施交通管制。截至特定时间,内蒙古交通集团管辖公路受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全线 条,区间路段管制高速公路 4 条,涉及关闭收费站 40 个。
雨雪冰冻天气交通事故频发,春运返程尽量避开恶劣天气时段。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我国中东部地区再迎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给春运返程交通带来十分不利影响。春节前一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造成大量车辆滞留在路上,还造成了多车相撞事故和群死群伤事故。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提示广大驾驶人,驾车出行前要提前了解气象信息,科学规划行驶路线,尽量避开受雨雪冰冻和大雾沙尘等恶劣天气影响的时段、路段,避免不必要的滞留。雨雪冰冻天气路面湿滑,特别是桥梁易结冰易打滑,要谨慎驾驶,拉大车距、降低车速、慢打方向、缓踩刹车,减少并线和超车。遇大雨大雪、大雾团雾、大风沙尘导致的视距不佳,要及时降低车速,打开雾灯、近光灯、示廓灯和前后位灯,能见度小于 100 米时,还要打开危险报警闪光灯,能见度小于 50 米时,要进入服务区或由最近的出口驶离高速公路。
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局地较强冷空气过程引发的低温、寒潮等可能导致华北、西北、东北等地用电负荷增长,对电力系统运行造成压力;雨雪冰冻天气可能导致华北、华中、西南等地设备跳闸,甚至倒塔断线,威胁电力供应。
电网运行与气象条件息息相关,尤其是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会对电网的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因严重覆冰而引起的电网事故是送电线路的主要灾害之一。送电线路上覆冰种类较多,有雨凇、雾凇、混合凇、湿雪、冻雨覆冰和冻雾覆冰等,导致线路覆冰的主要的气象因素有气温、空气湿度和风。当温度与湿度条件都具备时,风速的大小和风向成为决定覆冰厚度的重要参数,最适宜覆冰产生的风速一般为 2 米 / 秒到 7 米 / 秒。覆冰首先在电线迎风面上产生,当迎风面达到某一覆冰厚度时,在不平衡重力的作用下产生扭矩,使电线发生扭转,从而使电线的另一侧成为迎风面而产生覆冰,如此反复多次后在电线上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覆冰。
送电线路覆冰后,不但垂直荷载大,同时杆塔两侧电线的不均匀覆冰会产生一定的纵向张力差,使杆塔的受力情况比较严重且复杂,当出现罕见的暴雪冰载时会使杆塔遭到破坏。在严重覆冰时送电线路有时会出现断线情况,因为冰载过大使电线弧垂大幅度增加,电线与地或周围其他物体(如树木、建筑物等)的安全距离减小,当该距离不满足电气间隙要求时电线会对地或树木放电而烧断电线。然而断线更多的是因为杆塔串倒而拉断电线。
在电网覆冰融化过程中还可能出现下列问题:在电力线路覆冰融化的过程中,线路绝缘水平大大下降,很多设备可能会产生 “冰闪” 放电现象,也会引起设备故障跳闸。当电线上挂满的沉重冰凌开始融化时,由于融化不均匀,会导致电线出现大幅度舞动。带电线路在舞动过程中会对地面或是对周围物体放电,相当于发生短路引起跳闸。在出现大风的情况下,舞动的线路产生的 “共振” 效应足以拉倒重达几十吨的钢制塔架,对输变电设备造成二次破坏。对于线路覆冰融化时产生的单次短路故障,电网的输变电设备可以自动在零点几秒的时间内重合闸,几乎不会对供电产生影响。但短路故障如果在多条线路同时频繁发生,或者线路覆冰融化时,发生线路断线、倒塔等事故,对电网安全和可靠供电将造成严重威胁。
中电联发布《电力系统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情况报告》,2008 年 1 月中旬以来,我国华中、华东、南方等区域遭遇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和冰冻极端天气,全国共有 14 个省级(含直辖市)电网、近 570 个县的用户供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地区电力设施受灾损坏极其严重。如 500kV 变电站受灾害影响全站停电 15 座,占受灾区域 500kV 变电站总座数的 7.54%;220kV 变电站受灾害影响全站停电 86 座,占受灾区域 220kV 变电站总座数的 5.97% 等。浙江、安徽、江苏、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电网的电力设施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其中湖南、江西、贵州、广西受灾最为严重。
浙江西部、安徽西南部、江西大部、福建西北部、湖北东南部、湖南南部、广东北部、广西大部、贵州南部、云南东南部的部分地区森林火险等级较高。
冬季虽然气温较低,但在部分地区,天气干燥的情况依然存在。干燥的气候使得森林中的水分含量降低,树木、草灌等可燃物变得更加易燃。同时,林下可燃物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如落叶、枯枝等,为森林火灾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燃料。这些可燃物在干燥的环境下,一旦遇到火源,就很容易引发火灾。
人为因素是导致森林火灾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肇事者森林防火意识淡薄,在野外活动时不注意防火,如野外吸烟、做饭、烧纸、取暖等行为,都可能引发森林火灾。此外,一些生产性火源,如农、林、牧业生产用火,林副业生产用火,工矿运输生产用火等,如果管理不善,也容易引发火灾。例如,在紫金县瓦溪镇下濑村 “12・26” 森林火灾中,村民用火不慎引起森林火灾,同时受天气因素和起火点位置影响,导致山火蔓延。肇事者森林防火意识不强,防火措施落实不到位,是造成此次森林火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加州山火,由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降水偏少,人口增加导致居民居住在荒野山林地带,基础设施老化等原因,山火频发。
美国加州山火几乎年年发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燃料条件,加州有一种当地的植物叫查帕拉尔,是一种灌木,叶子里有蜡、油脂和脂肪,非常易燃,叶子掉落后分解在土壤中,积累到一定时候就容易燃烧。二是气候条件,加州夏天高温干燥,秋天有从内华达高原吹来的大风,风力大、风速快,极易致使山火快速蔓延。三是点火原因,加州山火 98% 都是人为点燃的,原因包括抽烟、野营用火以及电力事故等。随着加州人口的增长,很多原本不适合居住的山地也都盖了房子,增加了人为引发山火的可能性。
紫金县瓦溪镇下濑村 “12・26” 森林火灾,村民用火不慎引起森林火灾,同时受天气因素和起火点位置影响,导致山火蔓延。
2023 年 12 月 26 日 15 时 55 分,紫金县瓦溪镇下濑村新民村小组李子梅排山岭发生一起森林火灾。经调查,烧毁山岭过火面积 48.5 亩,其中受害面积 28.9 亩,直接经济损失 2.5206 万元,间接经济损失 1.805 万元,未造成重要设施损失和人员伤亡。火灾发生后,县应急管理、林业部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主要负责人以及瓦溪镇党政主要领导到火灾现场部署扑救工作。本次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是火灾发生,初期处置。当地村民发现火情后报警,瓦溪镇下濑村委接报后立即组织村干部、护林员和村级应急救援志愿队伍赶赴现场扑救,同时向瓦溪镇人民政府报告火情。瓦溪镇政府接报后,组织镇综合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护林员等共 140 余人到达火场开展扑救。由于现场火势较大,地形复杂,短时间无法扑灭,瓦溪镇立即向县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报告火情,并请求支援。二是重兵出动,全力扑救。接到支援请求后,县应急管理局主要领导立即组织县应急救援大队 65 人前往现场增援扑救,同时调派九和镇应急救援队伍支援。经过县、镇、村的共同努力,明火于当天 17 时 55 分扑灭。三是清理看守,防止复燃。按照县森林防灭火指挥部的要求,瓦溪镇政府组织镇村干部、护林员等工作人员共计 140 人,开展 48 小时巡查值守、清理火烧迹地隐患,确保不发生返火现象。经查明,本次森林火灾的直接原因是瓦溪镇下濑村村民张某强和其妻子邹某如在瓦溪镇下濑村新民村小组李子梅排山岭山脚的荒地上,为了清理房前屋后的杂草,用火时不慎引起森林火灾。间接原因一是受天气因素影响,久旱无雨、霜冻后杂草干枯,森林火险橙色预警生效中,容易引发森林火灾;二是起火点距离山脚较近,导致山火蔓延;三是该肇事者森林防火意识不强,防火措施落实不到位,造成森林火灾。
黄河上游内蒙古河段将于 12 月出现首封,东北地区嫩江、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等主要江河将于 12 月中旬底前全线封冻。这些区域之所以在 12 月面临凌汛风险,主要是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特殊性。黄河内蒙古河段以及东北地区的这些主要江河,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冬季气温下降,上游的冰水向下游传播时,遇较窄河段或河道转弯的地方容易卡冰形成冰塞或冰坝。
凌汛可能会给周边地区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需密切监测,做好封河期各项防范准备工作,确保防凌安全。
首先,要加强凌情观测和预报。凌情观测是防凌的依据,通过人工地面巡测、视频监控、无人机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等方式,形成 “天空地” 凌情立体监测体系,了解和掌握全部冰凌、气象资料,研究冰凌的发展变化。及时分析凌情,预测冰凌的发展趋势,为防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例如,在宁蒙河段安装多处视频监控设备,可以实时在线监视附近河段凌情;无人机可实现大范围高空俯瞰冰情,并能精确定位,为水凌情会商和防凌指挥决策提供现场实景支撑。
其次,利用水库防凌。小浪底水库和三门峡水库联合运用,再辅以东平湖水库,能够有效控制黄河下游河道的流量,消减凌汛期河道的槽蓄水量,控制开河期凌汛流量,减轻对黄河下游的凌汛威胁。同时,利用水库发电泄流水温,使水库下游一定距离的河段不封冻。如龙羊峡、刘家峡、海勃湾水库联合承担宁蒙河段的防凌任务,万家寨水库承担库区河段和北干流河段的防凌任务,小浪底水库承担黄河下游的防凌任务。
再者,分水分凌。把受冰凌阻水而壅蓄在河道中的部分水量,通过沿岸涵闸或分水工程,有计划地分泄出去,有效减少河道内的槽蓄水量,消减凌峰流量,避免冰水泛滥成灾。涵闸凌汛期引水要统一调度,实行计划引水,保持适宜的河道流量,促使凌情向有利于防凌的方向发展。在下游狭窄河段,可利用南、北展宽工程进行分凌,根据临时卡冰情况,开闸分凌,减轻冰凌威胁。
最后,破冰防凌。破冰对黄河防凌至关重要,炸药爆破法是最为有效、实用的破冰方法。其作用是扩大断面、增大排冰能力,减少冰凌堵塞。爆破队员要熟悉技术和规程,按照 “宽河道不破、窄河道破” 的原则,选好破冰河段,预测可能形成冰凌卡塞、产生冰坝的河段,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选择好破冰时机,确保爆破工作的顺利实施。
总之,通过以上多种防范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凌汛带来的危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2 月份,我国近海海域面临着多方面的海洋灾害风险。一方面,我国近海海域将发生 4 - 5 次灾害性海浪过程。这些灾害性海浪可能由冷空气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在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其带来的强风能够在海面上掀起巨大的海浪。这种灾害性海浪对海上交通和渔业生产等领域构成严重威胁。
另一方面,辽东湾和黄海北部将于 12 月上旬出现初生冰,渤海湾和莱州湾将于 12 月下旬出现初生冰。海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冬季气温降低,海水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导致海水结冰。海冰的出现不仅会影响海洋生态环境,还会给海上作业带来诸多困难。
辽东湾最大浮冰范围 25 - 35 海里,黄海北部最大浮冰范围 5 - 15 海里。这样的浮冰范围意味着辽东湾和黄海北部的部分海域将被海冰覆盖。海冰对海上交通的影响尤为显著。大浪可能会导致船舶倾覆,而海冰则可能损坏船舶的船体。在辽东湾和黄海北部海域航行的船舶需要格外小心,避免与海冰发生碰撞。
对于渔业生产来说,海浪和海冰可能会破坏渔网、养殖设施等。海冰的挤压和撞击可能会使渔网破裂,导致渔获损失。养殖设施如鱼排、网箱等也容易受到海冰的破坏,给渔民带来经济损失。
此外,海冰还可能影响海洋工程设施的安全。如海上石油平台、港口设施等,在海冰的作用下可能会出现结构损坏,影响其正常运行。
12 月份,广西北部、重庆东部、云南西北部、西藏南部、甘肃南部、青海东部等地局地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这些地区之所以面临较高的地质灾害风险,主要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广西北部多山地丘陵,地形复杂,且降水较为丰富,容易引发地质灾害。重庆东部地势起伏较大,地质构造复杂,在雨水的冲刷和侵蚀下,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云南西北部地处横断山脉,地质活动频繁,加上降水的影响,地质灾害风险增加。西藏南部地形高差大,地质构造不稳定,也容易出现地质灾害。甘肃南部和青海东部地区,同样受到地形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以小型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为主。这些地质灾害类型在上述风险区域较为常见。小型滑坡通常是由于山体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崩塌则是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地面塌陷一般是由于地下岩溶发育、地下采矿等原因,导致地面发生塌陷。
工程施工现场、山区公路铁路交通沿线、矿山、旅游景区、建房切坡、修路切坡、旅游民宿周边、居民安置点、水库周边等区域是地质灾害的主要风险点。
在工程施工现场,由于施工活动可能会破坏原有的地质结构,加上雨水的渗透和冲刷,容易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山区公路铁路交通沿线,地形复杂,山体不稳定,在雨水和车辆震动的影响下,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威胁交通线路的安全。矿山开采活动会改变地下的地质结构,容易引发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旅游景区通常人流量较大,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建房切坡和修路切坡改变了山体的自然坡度,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容易引发滑坡。旅游民宿周边如果地形复杂,且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也容易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居民安置点通常人口密集,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后果不堪设想。水库周边由于水位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周边山体的稳定性,引发地质灾害。
以重庆为例,重庆东部地区地形复杂,工程建设活动频繁。在一些工程施工现场,如高速公路建设工地,由于开挖山体等施工活动,可能会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山区的公路交通沿线,由于山体陡峭,加上雨水的冲刷,容易出现崩塌等地质灾害。同时,一些建房切坡和修路切坡的区域,也存在较大的地质灾害风险。
在云南西北部,旅游景区众多,如玉龙雪山等景区。这些景区地形复杂,地质活动频繁,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将对游客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此外,一些旅游民宿周边也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风险。
在青海东部地区,一些矿山开采区域可能会引发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同时,水库周边也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范。
总之,对于这些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的地区,应加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及处置工作,持续做好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 “三同时” 要求,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低温雨雪天气下,能源供应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应加强能源调度,确保居民的取暖需求得到满足。加大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的供应力度,提前做好储备工作,以应对也许会出现的能源紧张情况。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向民众宣传节能知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共同应对能源压力。
指导民众做好防冻保暖工作。提醒民众及时检查家中的供暖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对于老旧小区和农村地区,要特别关注困难家庭的取暖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鼓励民众采用保暖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方式,提高房屋的保温性能。同时,提醒民众注意室内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引导民众规范用火、用电、用气、用煤,防范一氧化碳中毒,严防燃气、煤气和超负荷用电引发火灾。
加强对民众的安全教育,引导民众规范用火、用电、用气、用煤。通过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方式,向民众普及安全知识,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提醒民众在使用取暖设备时,要注意保持通风良好,避免一氧化碳中毒。同时,要定期检查燃气、煤气设备,确保其安全可靠。
严防燃气、煤气和超负荷用电引发火灾。提醒民众在使用电器时,要注意功率匹配,避免超负荷用电。定期检查电线、插座等设备,及时更换老化、损坏的部件。对于燃气、煤气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一旦发现燃气、煤气泄漏等情况,要立即采取措施,避免引发火灾。
重点抓好应对雨雪冰冻、雾霾的各项准备,做好路况提示、车流引导、限速限行等工作。
交通部门应提前做好应对雨雪冰冻、雾霾等恶劣天气的准备工作。储备足够的除雪、除冰设备和物资,确保道路能够及时清理,保障交通畅通。加强对道路的巡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路面隐患。
做好路况提示、车流引导、限速限行等工作。通过交通广播、电子显示屏等渠道,及时向驾驶员发布路况信息,提醒他们注意行车安全。在易结冰、易发生事故的路段,设置警示标志,引导车流合理行驶。根据天气情况和道路状况,适时采取限速限行等措施,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
加大对交通道路的清扫和维护力度,确保道路畅通。及时清理积雪、积水和杂物,保持路面整洁。加强对桥梁、隧道等重点部位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可靠。
加强交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对超速、超载、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维护交通秩序。同时,加强对客运车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等重点车辆的监管,确保其安全运行。
抓好公共文化体育场馆、文博单位、文化市场经营场所、A 级 旅游景区和星级饭店等场所的消防安全。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场馆、文博单位、文化市场经营场所、A 级 旅游景区和星级饭店等场所的消防安全检查。重点检查消防设施是否完好有效、疏散通道是否畅通、电气线路是否安全等。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督促整改,确保消防安全。
提高场所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和演练,让他们熟悉消防设施的使用方法和应急疏散流程。同时,加强对游客的消防安全宣传,提醒他们在场所内注意消防安全。
加强对这些场所的用火、用电、用气、取暖等安全管理。严格控制火源,禁止在场所内使用明火。规范电气设备的使用,定期检查维护电气线路,防止电气火灾的发生。合理使用燃气设备,确保燃气安全。加强取暖设备的管理,防止因取暖设备故障引发火灾。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场所的安全责任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对安全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强化特种设备和玻璃栈道等高风险游乐设施检测检修,做好重大活动安全保障工作。
对特种设备和玻璃栈道等高风险游乐设施进行定期检测检修。确保设施的安全性能符合要求,防止因设施故障引发安全事故。加强对游乐设施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做好重大活动的安全保障工作。在举办重大文化旅游活动时,要提前制定安全保障方案,明确各部门的安全责任。加强对活动现场的安全检查和管理,确保活动安全有序进行。同时,要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准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抓好田间管理,做好 “三沟” 配套,适时采取灌水保温、中耕划锄等措施,合理调节土壤墒情,提高作物根系活力。
加强田间管理,指导农民做好 “三沟” 配套,确保田间排水畅通。在低温雨雪天气来临前,适时采取灌水保温措施,提高土壤温度,减轻冻害对作物的影响。同时,进行中耕划锄,改善土壤通气性,提高作物根系活力。
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合理调节土壤墒情。对于小麦、油菜等作物,要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促进其生长发育。对于蔬菜等作物,要注意控制浇水次数和浇水量,避免土壤湿度过大引发病害。
设施蔬菜要及时做好检修加固,寒潮来临前,应及时抢收达到上市要求的在田蔬菜,做到应采尽采,减少损失。
设施蔬菜种植户要及时做好蔬菜大棚的检修加固工作。检查大棚的骨架是否牢固,薄膜是否完好,及时修复损坏的部位。在寒潮来临前,要采取加保温棉被、草苫等措施,提高大棚的保温性能。
及时抢收达到上市要求的在田蔬菜。在寒潮来临前,应组织农民及时抢收成熟的蔬菜,做到应采尽采,减少损失。同时,要加强对蔬菜的储存和保鲜管理,确保蔬菜的质量和安全。
12 月自然灾害风险多样,我们应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都应积极采取措施,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政府部门在应对自然灾害中起着关键作用。针对低温雨雪灾害,应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前发布恶劣天气信息,指导各部门和民众做好防范准备。加大能源调度力度,确保居民取暖需求得到满足,同时督促能源企业做好设备维护和保障工作,防止因低温导致能源供应中断。在交通方面,交通部门应提前储备除雪、除冰设备和物资,加强道路巡查和维护,及时发布路况信息,做好限速限行等措施,保障交通道路通畅安全。对于可能发生的电力系统故障,应协调电力企业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加强设备巡检和维护,确保电力供应稳定。
在森林火灾防范方面,林业部门应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加密巡山护林频次,加强野外火源管控,持续打击野外违规用火行为。同时,加大对森林火灾高风险地区的监测力度,提高火灾预警能力,确保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时组织扑救,将损失降到最低。
对于凌汛风险,水利部门应加强凌情观测和预报,形成 “天空地” 凌情立体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凌情变化。利用水库防凌、分水分凌和破冰防凌等多种措施,确保防凌安全。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好应急救援准备,保障周边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海洋灾害应对方面,海洋部门应加强对近海海域的监测,及时发布灾害性海浪和海冰预警信息。指导海上交通和渔业生产部门做好防范措施,避免船舶因海浪和海冰受损。同时,加强对海洋工程设施的安全检查,确保其在灾害期间能够正常运行。
对于地质灾害风险,自然资源部门应加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及处置工作,持续做好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 “三同时” 要求。对高风险地区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组织群众做好避险转移工作。
企业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能源企业要确保能源供应稳定,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提高应对低温雨雪等恶劣天气的能力。交通运输企业要加强车辆维护和驾驶员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做好应对恶劣天气的准备工作。旅游企业要加强对景区的安全管理,做好消防安全和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农业企业要指导农民做好田间管理和设施蔬菜的检修加固工作,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个人也不能置身事外。在低温雨雪天气下,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注意用火、用电、用气安全,避免一氧化碳中毒。在交通出行方面,要关注路况信息,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在恶劣天气下出行。在野外活动时,要严格遵守森林防火规定,不携带火种进入林区,不违规用火。在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要密切关注预警信息,听从政府安排,做好避险转移准备。
总之,12 月自然灾害风险多样,我们必须齐心协力,共同应对。政府部门要加强领导和协调,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个人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实际效果的减少自然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